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截至今年,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新高考”。高考模式变化,随之带来志愿填报的新挑战。
招生录取模式逐渐转向“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类)院校”,各省政策差异显著,使志愿填报不再仅仅是分数与院校的简单匹配,而变成了一场信息战与策略战。
在志愿填报逐渐成为产业的同时,众多AI辅助志愿填报工具,成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宠儿。
机构、专家、AI
家长、考生选哪个?
招生录取模式的转变、收缩的录取率以及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一步步加剧考生以及家长填报志愿时的焦虑与迷茫,由此也催化了志愿填报市场快速发展。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10.9亿元,相比于2024年增长6.9%,且未来持续增长。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志愿填报辅导中,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问题是专业就业前景、薪资水平、未来长期稳定方面。还有部分忧虑退档滑档风险。
因此,越来越多家长选择专业机构,为孩子规划升学路径,以确保分数价值最大化,避免因信息差而错失理想院校和专业。
“我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仅靠网上零散的信息很难做出科学决策。”考生家长袁女士表示,专业机构能结合孩子的分数、兴趣、就业前景、考研考编需求等综合因素,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方案。这种“一站式”服务尤其吸引对志愿填报规则不熟悉的家庭,“我们就是不想辜负孩子多年的努力”。

除专家经验外,智能填报工具成为近两年的新亮点。考生只需输入分数、位次、意向地域和专业倾向,系统便能通过历史数据模型,实时生成院校推荐。
“虽然很快、很省事,但也只能作参考。”家长反馈道。
“新高考中,艺术和文化分数比例是5:5,很焦虑会滑档。”一位来自云南的艺考生张诗佳说,她和同学们都有用夸克、百度、腾讯、豆包等AI工具进行咨询,但每个软件给出的信息都不太一样,“填报志愿是关系人生走向的一个重大事项,AI更多只能承担辅助作用”。

AI填报志愿兴起
是否靠谱?
如今,市面上有10余款热门产品,包括夸克高考志愿填报、百度高考AI助手、腾讯元宝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讯飞AI填报助手、豆包志愿填报功能、作业帮志愿填报功能等。
根据百度数据,去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仅6月25日当天,就有超过1000万用户使用了“AI志愿助手”。
这些产品或是整合各大院校的分数线、位次、专业详情,根据用户的实际分数和位次,通过算法给用户提供“冲稳保”志愿组合,及录取概率预测;或是基于企业大模型技术基础,通过多轮对话,根据用户的志愿需求,给予填报建议。
但部分产品的功能需付费,数据不准确,会导致给出的建议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家长和考生认真甄别。

去年,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上线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依托招生、学籍、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海量权威数据,致力于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免费、优质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今年,教育部阳光志愿进行了六大维度的优化升级,包括覆盖31个省份本专科批次、推进移动端适配升级、上线“智慧小招”AI助手、首推8项就业状况指标、新增高中选科参考功能模块等,让志愿填报服务更智能、更高效。
因此,考生选择官方正规的志愿填报辅助服务,不失为一种保险的办法。
免费AI与付费机构
谁更好看实际
如何甄别这些工具的可靠性?免费AI与付费机构系统各有哪些优劣?针对考生及家长的焦虑点,记者咨询了成峰教育专家团队成员娄艳雪。
目前,市面上免费AI志愿填报工具(如夸克高考、百度高考等)凭借零成本、操作便捷等优势受到广泛使用。其优势在于零成本,适合预算有限的家庭,且操作简单,只需输入分数和偏好即可快速生成志愿方案。但需谨慎采用其结果。
娄艳雪指出,这类工具有明显局限,比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依赖公开数据、数据更新滞后等,考虑不到最新招生政策、地域、选科等细节。
同时,多数免费工具不公开推荐逻辑,可能会忽略兴趣适配、职业发展、学生性格、家庭资源等个性化因素,而只简单依赖“分数匹配”。
娄艳雪表示,专业机构使用的AI系统通常会整合非公开数据(如院校内部录取趋势、行业就业率等),并结合职业测评(如霍兰德测试),提供更精准的匹配建议。相关顾问会解读AI结果,纠正偏差,并提供生涯规划延伸建议。

不过,娄艳雪提醒,部分机构存在“伪AI”现象,仅包装简单数据库,甚至虚假承诺“保录取”,收费动辄数千元,家长需谨慎甄别。
对此,娄艳雪建议,无论是免费工具还是付费系统,都要关注是否注明数据来源(如教育部官网、阳光高考平台)。检查数据更新日期(2025年填报应包含2024年录取数据)。要警惕“黑箱操作”,要求提供备选方案的对比分析。进行个性化程度测试,如输入极端案例(超低分或超高分)观察推荐是否合理。
可结合AI工具的初步筛选与官方数据(如省级考试院系统)复核,同时关注院校招生章程,避免单科成绩、体检要求等“隐形门槛”。
娄艳雪表示,志愿填报最终决策权在考生手中,应结合官方数据、院校咨询及学生兴趣综合考量,选择AI工具还是专业机构,理性对待,多方验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陈祖嘉
编辑涂涌
二审刘娟
三审覃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