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仁怀市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处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蔺田。
走进蔺田村,柏油路直通家家户户,白墙黛瓦的黔北民居在绿树环绕下格外雅致。乡间步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领略这座小山村的独特魅力。

蔺田村一角
蔺田村一度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村民靠天吃饭。打赢发展的“翻身仗”,还得从蔺田村的三重“约定”说起。
8年前的一天下午,蔺田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干部们达成共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群众的意识要跟上,村规民约成为突破口。随后召集老党员、妇女代表商量,你一言我一语,把日常该守的规矩、该做的事,用最直白的“土话”组成了朗朗上口的十句话:党的恩情记哈,法律法规守哈,村组发展议哈,产业技术教哈,邻里有事帮哈,良好家风评哈,环境卫生比哈,滥办酒席治哈,陈规陋习除哈,歪风邪气整哈。
这也成为蔺田村群众这些年来共同守护的约定:《蔺田村治村“十哈准则”》。

蔺田村
“规矩立下了,关键在坚持。从‘立规矩’到‘养习惯’,大家心里有了标尺,行动就有了方向。”蔺田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帮感慨道。
在蔺田村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一块与其家风匹配的“家训牌”。
“尊老爱幼,和睦家庭。”摸着墙上木质的“家训牌”,村民汪必林说:“这八个字是我们家人之间的默契约定。”

蔺田村
借着蔺田发展的东风,汪必林把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专门接待重庆来的避暑客,凭借热情好客的态度以及干净卫生的好习惯,民宿每年夏天都是满座。
“你我约定”带来的变化,返乡创业的杨帆有着更深的体会。
杨帆曾在知名酒厂担任勾调师,年薪不菲。但看到家乡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感受到乡亲们那股齐心向上的劲头后,他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带着1300多万元的积蓄回到蔺田村。
两年时间,杨帆在村里建起了颇具特色的“尘外楠山”高端民宿,为蔺田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蔺田村民宿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环境好了,机会多了,大家心里都怀揣着那份对家乡的热爱,按照‘抱团发展,共享资源,守护家园’的约定回乡发展。”杨帆说。
规模化养牛、绿色蔬菜种植、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康养项目、餐饮店……返乡的年轻人们将资金和技术转化成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
曾经的“空壳村”已经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取代,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达700多万元,纯收入累计达17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元村”。
从村委会的创新“打法”,到群众由内而外养成的“主动性”,再到返乡力量的全方位发力,蔺田三重“约定”的力量,终让“石头村”开出“幸福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蒋洪飞
编辑王小婷
二审杨韬
三审覃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