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磊
“杨主任,您讲的内容我们真的听懂了!”一场青少年近视防控公益讲座结束后,几位家长围在杨少华医生身旁不愿离去。从医十年来,这样的场景她早已习惯。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也是一位母亲,她始终坚信:“孩子的眼睛,既装着星辰大海,也映照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2015年,杨少华从遵义医科大学硕士毕业,毅然选择了眼科作为终身事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从医之初就最着迷的部位。”谈起专业,她的眼中依然闪着光。研究生阶段她专攻眼科,是名副其实的科班出身。而选择从医的初心,则源于对家人的爱——父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她希望能用医学守护所爱之人。
真正让杨少华深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是她成为母亲后的切身体会。“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才真正理解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助。”诊室里,她见过太多因孩子视力下降而崩溃的家长,也见过太多因错过最佳干预期而不得不戴上小眼镜的孩子。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比起治疗,预防更为迫切。

于是,从2022年开始,杨少华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诊和公益护眼课程。她走进学校、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和孩子们讲解近视防控知识;她创建“眼科白话华少”科普账号,发布短视频110余条;她主持的“重复低强度红光在近视儿童临床应用研究”和“读写台在儿童近视临床应用研究”两项课题成功立项为市级科研项目,致力于探索更有效、可推广的近视干预模式。

在她的公益课堂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通过有趣的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通过互动游戏学会正确的用眼姿势;家长们则认真记录着护眼食谱和户外活动建议。“杨主任讲的都是我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位听过讲座的家长表示,“她既专业,又能理解我们做父母的心情。”
作为科室副主任,杨少华还将公益理念融入科室建设,带领团队开发了青少年近视防控全程管理方案,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截至目前,她和团队已为超过300名青少年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干预成功率达85%以上。
最让人信服的是,杨少华将自己的一套防控方法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3岁开始建立视力档案,使用拉远设备,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甚至利用午休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如今她8岁的孩子仍然保持着175—200度的远视储备,防控效果显著。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清晰的视界,”杨少华常说,“预防近视,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十年如一日,她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在近视防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未来,她将继续用母亲般的温暖和医者的专业,守护更多孩子的明亮世界。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