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起“生态笔”,绘就普陀向新画卷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执起“生态笔”,绘就普陀向新画卷


执起“生态笔”,绘就普陀向新画卷

  2025-09-22 22:40:52     简体|繁體
http://app.993113.com/1090448.html

(来源:上观新闻)

清晨的苏州河畔,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晨跑者的跑鞋轻叩绿树掩映的滨河步道;傍晚的TOP中央公园,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等待戴胜鸟从密林中探出身影;夜晚的社区口袋公园,孩子们围绕在“昆虫客厅”,小心翼翼地观察萤火虫的点点荧光——这是普陀人生活的日常,也是城区高质量发展下,最美的生态乐章。

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中心城区,如何平衡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与生态空间拓展的矛盾?这曾是摆在普陀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普陀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美丽普陀建设为主线,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推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守护城市生态本底。“十四五”期间,普陀区用“绣花功夫”在55.5平方公里城区绣出了一道道生态美景。

蓝天碧水勾勒城区新底色

提升生态品质,前提是打好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我们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在重点河湖、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累计记录到各种物种1000余种,尤其是在TOP中央公园发现了上海从未有过记录的‘红蒴真藓’。”据普陀区生态环境局生态建设科科长刘心怡介绍,红蒴真藓是一种对大气环境极敏感的植物,它的出现,就像一枚“生态勋章”,印证着这一地区环境的持续向好。而这枚“勋章”的背后,是普陀区始终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让“蓝天常驻、绿水长青”成为城区发展的坚实底色。

TOP中央公园

红蒴真藓(Bryumatrovirens)被发现于TOP中央公园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持续加强大气环境源头治理,建成了中心城区首个光化学组分自动监测站,可实时分析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管理试点,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精准溯源的跨越。2024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PM2.5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3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

蓝天之下,碧波荡漾。在水环境治理上,普陀区创新构建“智慧水网”,全区建成10座地表水小微自动监测站。这些分布在河道关键节点的“水质哨兵”尽忠职守,每日上传pH值、溶解氧、氨氮等5项指标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预警。截至目前,普陀区主要河道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已连续三年保持100%。

绿色低碳激活产业新引擎

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福祉,更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普陀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的“普陀样板”。

桃浦的转型,可以说是普陀绿色经济的“标杆样本”。这片绿意盎然的桃浦智创城,历经十余年转型,成为了全市首个同时斩获“上海市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与“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标识”的城区。

桃浦智创城

在桃浦,一幢幢产业楼宇拔地而起。旁边的李子园公园,通过生态景观道路和附属绿地串联成为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形成覆盖全域的碳汇空间网络,成为普陀区首个“近零碳公园”,并与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一同入选市级减污降碳优秀案例,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李子园公园

真如的蝶变,则是普陀“传统城区”逐步蜕变为“绿色经济高地”的生动实景。整个区域以“绿色生态”为核心重构空间,新建建筑均达到国家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同步打造的“一廊、一环、两轴、绿网、多点”景观结构,将苏州河支流、街头绿地、社区口袋公园串联成网,既提升了城市韧性,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生态画布”。

真如城市副中心以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契机,持续引入低碳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计算、深度智能、元宇宙、数字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绿色共荣——凭借这份实践,真如城市副中心成功获评“上海市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

真如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

生态宜居绘就民生新图景

生态提质的最终目标,是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生态红利。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大力推进绿地建设,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绿道27公里,新增城市公园9座,口袋公园12个,全区公园数量进一步提升,并有17座实现24小时开放。

总面积100公顷的TOP中央公园是桃浦地区重要的低碳生态工程,也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共绿地,集景观、体育和文化于一体。今年3月-5月,公园每周举办“周周演”露天活动,五一期间陶瓷非遗文创旅游节吸引众多游客。

随着苏州河普陀段21公里水质全面提升,“半马苏河”成城市IP,2025年半程马拉松吸引39国7000名跑者,沿岸天安千树“千树樱花季”、游船单月接待超万人次,让“母亲河”成文旅融合新引擎。

生态惠民,不止于“大公园、大河岸”,更藏在社区的“边角料”里。

在泰山人民坊的生境花园“昆虫旅馆”,一群孩子手握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上那只背带七颗黑点的瓢虫,不时发出惊奇的声音:“它为什么长七个点呀?”——这是社区“护绿小分队”带领孩子们观察自然、记录植物成长。不远处的疗愈花园则推行“共享植物”计划,居民可认养多肉植物,待新芽萌发后回赠一部分,分享自然乐趣。

泰山人民坊生境花园

“以前小区里冷冷清清,现在花园里大人聊天,孩子识花,邻里关系也亲近了。”居民刘先生笑着感慨。为了改造这个曾经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的老旧小区。宜川路街道通过“居民议事厅”征集居民意见,成功将一片无人管理的内部杂巷,变身为普陀区首个生境花园。如今这里已被正式列为自然生态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沉浸式的自然教育课程。

泰山人民坊生境花园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普陀将继续执紧这支“生态笔”,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构建数字化生态治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原标题:《执起“生态笔”,绘就普陀向新画卷》

栏目编辑:顾莹颖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易雯郑长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